close

1848318-2-anyone-seen-the-key.jpg 

古代中國 , 中亞的人

鎖是在西元前 2000 年以前 , 發明於中國至中亞的地區 ;

另外 , 古埃及也大約在同一時期發明了鎖 ;

當時的鎖都是類似開栓式 ; 在歐洲也被用來安裝於神殿或糧倉 ;

羅馬時代 , 發明了利用彈簧在門栓上鎖的方法 , 類似現代鎖的原理 ;

近代的鎖是 1784 年時 , 英國的發明家布拉瑪所發明 ; 這是由圓形的鎖孔及棒狀的鑰匙 , 利用彈簧所組成 , 稱為圓筒鎖 ;

像現在這樣呈鋸齒狀 . 扁平的圓筒鎖 , 則是 1865 , 美國的鎖匠艾爾所發明 ; 他所發明的鎖直到如今人們仍普遍使用 , 幾乎沒有改變


鎖匙

歷史上可考的第一個鎖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埃及人所發明的,在金字塔內的圖畫顯示,當時鎖的構造原理--把鑰匙插入抬起鎖梢以打開門閂。

羅馬人讓鎖鑰技術往前邁進了一大步,他們發明了被廣泛使用到十九世紀的缺刻鎖,將發達的金屬製造技術運用於製鎖上,大幅縮小了鎖鑰的尺寸,製作的這麼小而精準,並提高其精密度與安全性。

數千年來,鎖具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,其發展始於人們在心理上對個人、群體、或群體中之個人在安全上的實際需求。鎖具的歷史,與當代之材料、工具、以及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;觀察鎖具在各個朝代的發展與使用,可反映出當代的工藝技術、社會文化、以及經濟發展。

  隨著社會之演變與科技的進步,鎖具之功能愈加的完備,不但在設計形式上日新月異,而且在製作精度上也逐漸提高;此外,鎖具的應用範圍,也由往昔僅用於鎖門、鎖櫃、鎖箱,進而擴展到今天的鎖辦公桌、鎖保險櫃、鎖各型車輛、等。然而,當人們在使用鎖具時,往往遺忘了鎖具的由來,更忽略了古鎖之典美及其所富含的歷史背景與藝術價值。

  古中國的歷史雖然悠久,但是有關鎖具的文獻記載與實物保存,卻相當的缺乏。歷代以來,鎖具的製作工藝,皆由地位卑微的鎖匠為之,雖然不乏巧手與奇品,但是幾乎都名不見經傳。古鎖是民俗文化的瑰寶,然而在眾多收藏品中,其地位微小;因此,少有收藏家以古鎖為收藏的對象,亦鮮有學者以古鎖為研究的主題。此外,當人們在開啟古代的箱篋、櫥櫃、或建築物時,通常是將附在其上的鎖具破壞,以獲取內部的物品,不會意識到這些毫不起眼之古鎖會有保存與研究的價值,更不會注意到這些披著歲月風霜之破銅爛鐵所蘊藏的美麗與意義。物換星移,歷盡滄桑,在極少受到重視的情形下,古早中國鎖具的存量逐漸減少,流失速度也在加快中,而受到妥善保存的留世古鎖,更是屈指可數。

  古中國之鎖具為機械式掛鎖,大部份是具有彈簧片的鑰匙鎖,少部份是不須鑰匙的文字組合鎖。古鎖的特徵很多,主要者包括:鎖具的類型、鎖體的材質、鎖體的外形、鎖體的雕花等;而簧片構造鎖更有以下幾項重要的特徵:鎖的構造、彈簧片的構形、鑰匙孔的位置、鑰匙孔的形狀、鑰匙頭的形狀、鑰匙的數目、鎖的開啟方式等。典型之古早中國鎖為具有鑰匙的簧片構造鎖,大多用銅或鐵做成鎖體與鎖栓,鎖栓上有數片分離的彈簧;鑰匙進入鎖體後,能擠壓鉗制張開的彈簧片,使鎖栓與鎖體分離。與西洋鎖相比較,古早中國鎖具最大的不同點在於:有些鎖具之鑰匙不容易直接插入鎖體上的鑰匙孔,有些鎖具甚至一時難以找到鑰匙孔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根據十多年來對鎖具的收藏與研究,國立成功大學顏鴻森教授不僅費心著作「古早中國鎖具之美」一書並建立「古早中國鎖具網路博物館」,希望能有系統的介紹古鎖之發展與特徵,盡一份微薄的心力,以彌補一點有關鎖具的歷史文化空缺,嘗試讓社會大眾認識古早中國鎖具的美麗,並為成立「古早中國鎖具博物館」做準備,使古鎖的呈現更加的實在與完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ic7654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